2008年6月13日 星期五

光榮歲月( Indigènes )


  同樣把重點放在浪漫主義的消逝及年輕熱血的逐漸冷卻上頭,《光榮歲月》不似俄羅斯年度賣座軍教片《第九突擊隊》(9 Rota)那般毫無節制地撒狗血凸顯軍團的感傷宿命,也不像《鍋蓋頭》般在洋溢著超寫實色彩的爆破與烈焰中,一邊張牙舞爪地嘲諷生命的渺小無奈,一邊感慨起命運的荒謬弄人。《光榮歲月》的導演雷契鮑查瑞並沒有調度出什麼精彩的槍戰或爆破場面,取而代之的是一場接一場低調、平實卻嚴厲的觀察與批判。於是,每場戰役的真實傷亡人數被報紙上一句捍衛「國家榮光」輕描淡寫帶過;於是,生死存亡之際,如果一再執著於身份與認同的堅持,只會顯得荒謬…。
  或許是我對《光榮歲月》懷抱太巨大的期待,以致我總覺得這部平實誠懇的「法國年度鉅片」似乎缺乏更具「神采」的東西。除了作為每個段落的過場而重複出現的「烏雲遮蔽黑暗大地的空照圖」,是很精緻的設計以外。
  僅只是一部片,會影響國家政策多大程度?哈席德․布夏黑 (Rachid Bouchareb) 的《光榮歲月》(Indigènes) 恐怕可以當成歷史案例來撰寫。九月五號,《光榮歲月》在法國艾里榭宮 (le palais d'Elysée) 作私人放映,導演哈席德․布夏黑和男演員賈美樂 (Jamel Debbouze) 伴隨總統及總統夫人觀賞影片。結果:大概會動用到好幾十億新台幣充作撫卹補償金。
  總統夫人貝娜黛特․席哈克 (Bernadette Chirac) 明顯被本片感動,要求總統賈克․席哈克 (Jacques Chirac) 為那些人做一些事。結果,事情真的動了起來:目前根據統計,大約仍有八萬名超過六十五歲的退役軍人分散在二十三個不同的國家。
  到底是什麼跟什麼?讓我們先回到影片。 《光榮歲月》講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影片年代設定在一九四三年),法國曾經徵召法屬殖民地(阿爾及利亞)土生土長的役男(因此大多是阿拉伯裔)為法國作戰在北非、甚至回到歐洲大陸對抗德國納粹的故事。他們當初是為「祖國」(殖民的祖國)而戰,為了解放被佔領的法國,不管是不是被逼的(被徵召),他們都流了血、丟了命。
  只是,第五共和一成立,某一基金就被凍結至今。後來,共和國忘了他們,他們為了獨立也不想再和法國搞瓜葛,導致這一段歷史被選擇性地、自然地被時間遺忘。《光榮歲月》講這段時間的故事目的是要讓現在兩、三代的法國人知曉這段歷史,在坎城的時候被王家衛的評審團給了五座男演員獎。法國總統賈克․席哈克實際上用行動介入:坎城才剛結束,他就接見《光榮歲月》導演和演員。目前經過估計,為了補償這些退役老兵,可能要動用超過兩億兩千萬歐元。



沒有留言: